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26 11:35:22
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

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1

本学期由我负责成本会计科目的教学工作。这门课本本学期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成本会计》第七版,从开学后9月至11月这三个月的时间,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已经进行到了第五章。

过去的三个月,我们主要学习了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第一章《成本的概述》,先让学生从基本概念入手,围绕成本分类、成本会计的职能和工作组织等方面对成本有个认识。这一章主要是以基本概念为主,主要的教学要求也是对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做个铺垫,学生学起来也感觉难度不大。

第二章《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重点那个是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和有关生产费用的分类、内容及作用。同样也是理解掌握为主,核算并不是很多,感觉学生在本章末的`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这部分掌握的不是很好,在期末前进行复习时应注意着重这方面的复习。

第三章《要素费用的核算》,这一章已经正式进入到核算的部分了,尤其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的核算,这部分内容较多,方法也比较多样,数字计算也比较多,认真听讲的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核算的步骤和方法,但由于数字计算较多,不少学生经常会出现因为粗心而算错的情况,计算步骤不规范,经常忘记带单位等等都是学生存在的比较多的问题。同样在后期课堂上要多强调,作业上要严格要求。人工费用中部分学生对按缺勤天数和按月工资标准扣缺勤工资的这两种方法计算工资时的天数的计算掌握得也不是很好,这部分会在后面的学习中再重新学习,直至他们掌握了为止。

第四章《综合费用》。这章的重点是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这个同样也是难点,所以采取先让学生去预习的方式,让学生先去思考,感觉学生在课堂讲解时还算顺利,学生接受得还可以,尤其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中的交互分配法,比较难理解,所以详细地讲解后又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认真听讲的学生基本都已经掌握了这种核算方法。第五章《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这章非常重要,是后面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学生对约当产量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有不足,准备重新进行讲解,同时讲解完成后会安排学生进行进行练习。

在后一阶段,主要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也就是第6、7、8、9章的内容。由于核算方法比较多,和后面的章节也都有较多的联系,会在后期学习新内容的同时,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同样还是采取讲解和练习结合的方式,严格要求作业,纠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粗心的毛病。

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2

善于使用图表示意法

在成本会计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分类或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或比较抽象,可采用图表示意法,充分展示有关内容。这张图十分直观地说明了材料费根据用途(领用部门)的不同分别记入了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账户,这样学生在理解材料费用分配时就轻松了许多。总之,图表是会计教学中最好最重要的教学手段,采用图表示意法可使学生便于理解,加深记忆。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阶段一般存在三种教学方式:一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二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三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如果采用由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讲授的方法,则会带来时间、空间上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板书占用的时间较多,为了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师往往不得不加简化或放弃板书而加快讲授的速度,使有些问题无法细致地展现出来,学生一旦某个环节未能掌握,就往往失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由于黑板的空间有限,一般很难将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全过程呈现给学生,往往是展现最终结果而没有过程演示,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各种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表格中各数据的来源,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困难。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为教师生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教师应适应这一新形势,不仅要努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备娴熟的多媒体技术,更要擅长多种媒体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将新的媒体技术、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这样对教师来说,讲解清晰、节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学生来说,直观简单、通俗易懂、引发了兴趣。

重视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要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成两块。平时课堂中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由于从未接触过成本会计工作,往往感觉很抽象,不能深刻理解;毕业前进行模拟实验并到单位实习时,又认为无从下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应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灵活地使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和手段有练习、测试、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单位实习、撰写论文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目的,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实践教学手段,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最优组合,增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职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课本、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而且应该积极开动动脑筋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把理论内容寓于实践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

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3

《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与《会计实务》相比又具有更强的理论性。这就要求在讲授《成本会计》时,既要重视实践性的练习,又不能忽略理论的讲授。 上学期,我担任职三级《成本会计》教学工作,我认为讲好《成本会计》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论要讲透、讲活。总体上来讲,在《成本会计》课中计算和习题占了大部分比例,但在教学中不能因此偏废了对理论的讲解。尤其是职三学生,不能因为授课时间有限而少讲或略讲理论。因为通过例题可以教给学生怎样做,而通过理论的讲解能够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把理论讲清楚了,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第二章中,“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这一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实际上暗含了成本会计核算程序的线索。第一点是正确划分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这一点实际是说当企业发生一项支出时,是否属于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即一项支出是属于资本性支出还是 ……此处隐藏1210个字……限”这一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实际上暗含了成本会计核算程序的线索。第一点是正确划分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这一点实际是说当企业发生一项支出时,是否属于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即一项支出是属于资本性支出还是属于收益性支出,如果是属于资本性支出,则应予以资本化,不属于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不应计入成本、费用;如果一项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那么它就属于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应计入成本、费用,即应予以费用化。这是进行成本核算的起点,即一项支出应付纳入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如果通过第一点的判断,一项支出应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则继续进行第二点的判断,即正确划分产品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这是说如果一项支出属于成本费用的范围,那么是应计入成本还是应计入期间费用。如果是和生产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则应计入成本,如果和生产不是直接或间接相关,而是和期间损益有关,则应计入期间费用。接下来进行第三步的判断,即生产费用应计入本月,还是应计入其他月份。根据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应按一项费用应该归属于哪一期间而不是按照它的收付时间来决定它应计入的月份。具体到成本核算,如果一项生产费用属于本期发生的,则应计入本期的成本,如果属于其它期间的费用,则应采用应收、预付或跨期摊提的手段予以实现。

对于属于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则应进行下一步的判断。第四部是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即本月发生的某项生产费用有可能是为单一产品的生产发生的,也有可能是为多种产品的生产共同发生的,如果是为单一产品的生产发生的,则直接计入这种产品的成本明细帐,如果是为多种产品的生产共同发生的,则应分配计入每种产品的成本明细帐。最后是成本核算的第五步,即生产费用在完工与未完工产品之间的划分。通过前面四个步骤地工作,以将发生的费用支出中,属于某产品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归集了出来,但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不一定本月全部完工,如果期末有在产品,则需要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通过这一步工作之后,再能计算出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单位成本,完成了成本核算的任务。

所以正确划分各项费用界限这一问题既是成本核算的要求,也是成本核算的步骤,把这一理论讲清楚,有助于学员理解成本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能够在头脑中对成本计算的步骤形成一个清楚地认识,和系统地把握,为学习第三章费用的分配和归集方法作了极好的铺垫,使学员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感觉。相反,如果这一内容不讲或只是照本宣科的解释一下字面上的含义,而不能讲清每一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则学员只能有一个泛泛的了解,听完就忘,对后面重要内容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帮助作用,学员在学习具体的费用分配和归集方法的时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好像你只给了他几颗珍珠,而没有给他一条项链一样。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可采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自我测试,课后习题,和模拟实务操作等形式。这三种形式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可以互相配合,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1、课堂自我测试即在每次课结束之前,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本堂课讲授的重点内容以自测题的形式让学员做一下,目的在于检验学员对当堂内容的理解,教师能及时掌握学员对所受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本次课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或对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重点辅导。有疑问的学员可在课后向教师单独请教,并为课后的复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自我测试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内容,题量在五个题左右,题型宜以单选、多选等小题型为宜,最好能在5分钟左右完成,可适当包括一个拓展性的题,或课后思考题。

2、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学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掌握教材内容所依靠的最主要手段,也是传统的最基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成本会计以习题为主,所以要尽可能得让学员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要点。通过课后习题,可以使学员全面的复习所学内容,并对重、难点进行反复练习,因此布置课后习题时应尽量涵盖教学目的.中要求掌握的全部内容,题量可适当大一些,并可以体现一定的难度。

3、模拟实务操作通过模拟实验环节来强化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模拟实验,使学员进一步领会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在对课堂教学内容和书本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反思会计实务工作中核算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成本会计及其方法。通过模拟实务操作,能够使学员熟悉成本核算业务的发生环节及其相关的原始证明,培养学员确认和计量各种成本、费用项目的能力,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理论教学难以真实展现各种费用项目的发生环节及其相关原始证明的不足。

三、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在《成本会计》课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做法目前尚不普遍。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预算管理、事中控制等成本管理的职能显得越来越重要。将近年来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实践中涌现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把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如在讲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原则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案例:《上海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的差距》。上海地铁二号线是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其营运成本要远远高于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原因就在于一号线中有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被忽略了。其中之一是三级台阶的作用,上海的地势仅高出海平面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在每一个出口外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而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是出口转弯,德国设计师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可避免内外空气直接对流,因此节省了巨额的空调电费,而地铁二号线的设计者却没有领会这一意图,省略了这个转弯,看似节约了建造成本,实则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第三点是一条装饰线让顾客更安全,德国设计师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以内的地方铺上了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条装饰线会无声的提示乘客以离站台太近了,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时,就会有“警惕”,停在安全线以内。

而二号线的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因此又增加了工资成本,类似的地方比比皆是。二号线的设计者在设计时为了片面的节约所谓的建造成本,因而忽略了很对细节,造成了运营成本的巨大浪费。这一案例凸显了成本的重要性,以及成本与其他工作的关联性。成人学员往往以获取学历为主要目的,一部分学员因为要考职称,学习相对认真一些,而一部分学员工作与成本核算并没有太大联系,学习只为通过考试,对所学课程没有太大的兴趣和深刻地认识,但是通过介绍这样的案例,可以使学员认识到成本会计在实际工作中有着这样的重要性,一则扩大了学员的视野,了解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动态,另一则建立了学员探究学科知识的兴趣,为在学习中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运用案例教学关键在于选取适当的案例,适用于成本会计的案例与《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课程比起来要少得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的拓宽案例的获取渠道,尽量找一些适宜教学的案例。

《成本会计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