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25 22:35:15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1

《和田的维吾尔》这篇文章是《风俗世情》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由于课前让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课前准备,他们对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我适时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让他们讨论自己学到的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可以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很好地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解到维吾尔人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通过同学的自学分析,最后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学生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2

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

我想,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我运用音乐《我们新疆好地方》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又如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师生共同交流中,我随时准备着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为他们积累思想的结晶,也随时准备着将他们的思考引导向更深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且通过课堂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加深了对和田维吾尔的理解,最终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3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不太熟悉,课前布置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同时,自己查找资料,做一份有关新疆维吾尔族的手抄报,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对新疆有所了解。课前十分钟,请学生欣赏了视频《我们新疆好地方》,感受新疆的美,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本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这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围绕着“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这个中心句来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及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最后又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学生对课文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二、总结全文,体会写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侧重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写法指导,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写法指导。在课后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从重点词语入手来理解句子。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指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联系课文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遗憾的是,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有些前松后紧。因为是略读课文,有些地方还可以讲得更简练一些。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 ……此处隐藏6137个字……课的教学设计,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宗旨是想透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让学生从思想意识上深化对维吾尔族人民族精神的认识。因此,我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清脉络之后,再去深读品悟重点句,围绕“和田的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开展学习活动。还有一重点是“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品读文中拟人、比喻句,感受这些手法使用的'好处。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将听、说、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带着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我十分用心地组织了教学,然而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事先不曾料想的问题。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上存在不足。

1、教学机智的发挥不充分。

在“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的板块上,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风貌的语句。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找出稳重的中心句,理清脉络,然而很多学生却找出了许多具体描写的句子,这也不能说不对啊!可就是这样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不仅延误了时间,使后来的教学有“走马观花”的嫌疑,也打消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没有了成就感(他们的回答没能得到老师的充分认可)。

下课后,我回想了那个问题的设计不够严密,没能给学生明确的方向。因此,后来在另两个班的教学中,我将问题设为“画出作者直接写出的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风貌的语句”,学生很快便有了满意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读读这些中心句,概括出“维吾尔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目标很快达成,后来的教学也就流畅自如了。

2、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够恰当。

一堂课下来,全班举手发言的就那么七、八个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也曾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仍然无济于事。细想之,是自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培养好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急于求成,在教学中没能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正所谓“习惯使之然”,一直以来如此,怎能要求学生有超常的发挥呢?

三、对“调整教学设计后再教”的反思

通过反思后,我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下调整、修改,在另两个班进行了再教。两次再教,我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理念,以精准的问题引发大家主动学习,进而汇报交流,交流中先读,再谈体会,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再全班齐读,将个体的发展与全体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结合起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纯洁的事物都难免有瑕疵,再完美的教学也难以做到人人中意。然而,为了教育的长远发展,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我们都应学会在“鸡蛋里挑骨头”,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14

《和田的维吾尔》这篇文章是《风俗世情》单元中的一篇,此文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一条哲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这篇文章的风格不似《北京的胡同》的京腔京调,不似《上海的弄堂》充满了小资情调,更不同于《安塞腰鼓》的激越奔放,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这篇文章的风格基调虽不似那么明朗,但独特的风格韵味却十足,虽然主要以理解课文中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但更重要的是理解维吾尔人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抓住"土","花","谜","歌"等特点,围绕文本,品味字里行间之所以用这几个字来概括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却体现出了预设与生成的差异,现反思如下:

一,问题再现,时间过长。为了检查学生课下预习的效果,我设置了"请针对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最好能自问自答,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来交流。这虽然是师生基本在每节课上常用到的环节,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无效问题",并且花费了很多时间,这是今后教学中我要吸取的教训,应针对文本的不同确定教学设计中有些问题是否值得在课堂上交流。

二,文本挖掘,深度过浅。根据文章中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土","花","谜","歌",每一部分都讲述了原汁原味的.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根据每种特点应深入挖掘维吾尔人这种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但由于前面问题分析时间过长,导致对文本挖掘过浅,所以显得整个课堂前松后紧,以至于删掉了拓展延伸的环节。所以,文章的重点面面俱到反而使得不知何处是重点,这是我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和推敲的重要一环。

我任教的两个班级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有时,同一个版本的教案上不同的班级却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我认为,教案应根据班级的特点做适当的修改,不能一味的不知变通的去使用。因''班''而异,因人而异,这也是我这次上课得出的一个结论,每个班级的班风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交流不同,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也不尽相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同,何不根据这些不同确定属于两个班级分别是和他们的教案呢?我会继续摸索,也会继续思考,因为这一节课其实就是对我整个这段时间教学的一个检验,我的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值得我去反思,去追寻,我会锲而不舍,开拓出属于我个人教学风格的那片新天地。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15

【我的收获】

辛勤的耕耘总能得到收获。一个星期的设计、修改以及经历磨课的“痛苦”,今天在课堂上精彩的呈现让我收获自信,收获欣喜,也品尝到“语文”的原汁原味。

听课领导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精心设计,并且做到一环扣一环。对于和田维吾尔人的几个特点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言语形式中领略这个民族的魅力。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最自在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尽情的张扬。

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这是一节非常有“语文味”却又不乏精彩的语文课,朴实、自然。学生很开心,有所学,也有悟。

我要感谢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并以此激励自己,坚持语文的本质,坚持自己的风格,真正把课堂还给“语文”。我更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让我能在课堂中和他们一起享受“语文”的快乐!

【自我反思】

我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我不会满足。我也会继续努力,继续我对“语文”的思考。

有句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节课同样留下了一些遗憾:对朗读的处理,我还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特别是学生对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和两个感叹号表达自己的惊叹这一句式,只是让学生个人读和齐读两种方式,因而学生还没有通过“读”完全体会到作者的惊叹。另外,我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用语很精炼,但不够精彩。这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缺点。

十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爱上语文教学。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和语文“回家”。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