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4-03-02 20:23:04
【热门】美术教案范文锦集8篇

【热门】美术教案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术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里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的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己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传说绘画是古希腊一位陶匠的女儿发明的,她的情人要出门远行,这位女子就把情人的影子画下来,从而发明了绘画。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位“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 ……此处隐藏4785个字……学会用颜料调、画出冷暖的色彩。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范图、音乐、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学具:调色工具和材料、白纸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

●教学导入:教师可准备两幅色彩范画,一幅偏冷,一幅偏暖,请学生谈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教学新授:

(1)复习一下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如三原色、间色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出示一个色环,分别由红、橙、黄、绿、蓝、紫构成,且可以将色环对半分开,然后分别出示色环的一半红、橙、黄,一半绿、蓝、紫让学生讨论不同的色彩效果。学生通过交流,主动了解冷暖色的不同效果。

(3)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联想,从冷色中联想到什么,从暖色中联想到什么,通过交流加深对冷暖色的理解。

(4)欣赏书本上的彩图,辨析哪些以冷色为主,哪些以暖色为主,并谈谈各自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5)出示紫色和绿色的色卡,分别交换贴在导入时出示的范图中,感受它们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产生的不同变化,明白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

●学生作业:

分小组尝试调色练习,在一张纸上调出几个冷色,在一张纸上调出几个暖色。教师辅导调色的方法,注意水分的多少对色彩厚薄的影响。

三、学习建议:

●是否基本了解色彩冷暖的变化?

●是否在讨论研究中积极进行思考?

●调出的冷色、暖色是否正确?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体验到冷暖色对比的趣味。

●能否大胆用冷、暖色进行简单的设计创作。

●能否用口头语言和短文形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述。

美术教案 篇7

第7课衣架的联想(1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生活中衣架的形状特点,经过想象、设计、加工可以制成新的作品。

2、利用生活中最普通的衣架,通过联想、想象、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学会综合使用材料,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根据衣架的形状特征进行设计,通过联想、想象,利用多种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

教学难点

巧妙利用衣架形状设计制作。

教学准备

制作材料、衣架、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映教学课件。提问:

1、观察作品是如何巧妙利用衣架的?

2、选用了哪些辅助材料?

3、作品有哪些创新表现?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书中毕加索《牛头》,分析“奇思秒想”。

2、启发学生根据一个衣架进行联想。

提问:根据这个衣架的形象你联想到什么?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3、组织学生看书,分析书中学生作品。

提问:你喜欢哪一件作品?说一说理由。作品是利用哪些辅助材料制作的?

4、组织学生交流活动,把你的设计想法与同学交流。

三、布置作业

请你根据准备的衣架进行联想,利用多种辅助材料制作新奇有趣的作品。

1、如何巧妙利用衣架的形状。

2、选用恰当的辅助材料。

3、鼓励“奇思秒想”。

五、展示作品

六、小结

设计能体现奇思秒想,制作精细巧妙,使用辅助材料,作品有创新表现,美观。

美术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绘画人的头像一般只能画出五官的位置,除了让眼睛与嘴巴上翘或下弯来表示笑脸和哭脸外,很难表现出各种丰富的表情。为了让头像变得灵动丰富,我试图让幼儿观察人物在特定的“加油”情境中的脸部特征,并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嘴巴、眼睛等的变化,为以后画出各种丰富的脸部表情打基础,使幼儿的绘画更具表现力。

活动一开始,首先引导幼儿进入“拉拉队员喊‘加油’”的情境中,给予幼儿一种具体、真实的感受。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同伴在特定情境中眼睛、嘴巴、脸型等的变化。接着,从观察立体的脸部过渡到平面范画,引导幼儿感受到可以通过线条、色彩的变化来表达拉拉队员的热情,激发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在讲评环节,让每个幼儿担任拉拉队长,选择两张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拉拉队员风采、五官动态最夸张的画,并围绕着线条和颜色的夸张表现交流选择的理由,以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大胆表现的愿望。

目标:

1.观察拉拉队员喊“加油”时的脸部特征,学习用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

2.能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绘画,体验夸张地表现人物表情的乐趣。

准备:

1.范画两张(如图),《加油歌》音乐。

2.人手一张铅画纸,记号笔,油画棒,每人两张小贴花。

3.数码相机,显示屏。

过程:

1.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当拉拉队员的感觉。

(1)介绍小游戏“看谁先摘到”。两个幼儿参加,配班教师控制吊在半空中“苹果”的高度,有意识地让“苹果”忽上忽下,使两名幼儿难以摘到,当其他幼儿的“加油”声渐趋激烈时再让两个幼儿摘到。

(2)幼儿游戏,教师鼓励幼儿担任拉拉队员大声喊“加油”,并拍下比赛场景及幼儿的面部特写。

(3)师:你当拉拉队员是怎样用力喊“加油”的?(一至两个幼儿演示。)

师:看起来他脸上什么地方变化最大?(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喊“加油”时眼睛、嘴巴、脸型等的变化。)

2.观察相片,进一步感受人们在喊“加油”时的脸部特征及变化。

师:刚才我把你们喊“加油”的样子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喊“加油”时嘴巴、眼睛、脸型是怎么样的。

3.观察范画,了解用夸张手法表现脸部特征。

师:这里有两个小朋友也想当拉拉队员,他们把自己喊“加油”的样子画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能不能被拉拉队长选中,为什么。

师:一用力喊“加油”嘴巴会变成什么形状,一用力喊“加油”眼睛会怎么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粉笔在黑板上适当画一些形状、线条等。)

师:除了用线条表示拉拉队员在非常用劲地喊“加油”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拉拉队员在使劲?

师:对,除了用线条画出人们喊“加油”的样子外,用颜色也可以表现,有的人喊“加油”喊得脸都变红了。

4.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师:听说幼儿园运动会要选拉拉队员了,你们一定要把自己画成一个最有劲的拉拉队员哦。(在背景音乐《加油歌》中,幼儿用线条、颜色夸张地表现脸部的五官特征。)

5.展示作品。

每人当拉拉队长,将两张小贴花贴在自己认为最带劲的拉拉队员旁。教师引导幼儿讲评。

师:哪张画上的贴花最多?你从哪里看出这个拉拉队员喊得最有力?

《【热门】美术教案范文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